企业内控应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行为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内控管理作为最基础性活动与最重要的内容,对企业平稳运行以及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实现财务内控管理目标,企业必须要正视当下管理现状。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不断补充完善财务内控机制。
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与管控体系,离不开五大关键点
既然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企业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建立起一套与自己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与财务管控体系。
在深圳市燃气集团首任财务部长郭少明看来,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要“因企制宜”,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有所区别。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只有制度先行,运作规范,才能确保财务管控精准到位。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制度统一,不能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上下级公司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职责清晰,边界分明。统一财务人员管理,只有实现授权到位,管理才能到位。
三、统一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管控。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基础,必须管理到位,尤其是大额资金的流动。当下最为可行的方法,是建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不是消耗企业资源的成本中心,而是优化资源结构、提供管理服务,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中心。
四、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财务管控能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数字化转型,将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关键节点把控到位,实现企业全方位全链条的精准管控。
五、风控到位,内审把关。以企业生产业务单位作为第一道防线,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第二道防线,企业内部审计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构筑风险管控“三道防线”。只有管理精细、审计到位,控制才会有效。
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础职能,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体系、经营战略与规划执行、法律法规遵守情况、经济信息完整真实性开展评价等监督;为企业发现存在问题、自我优化完善,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综合效益,从而保障企业良性发展、行稳致远!
风险管理没有“一劳永逸”,只能步步为营形成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及时锁定潜在风险,但风险评估并不能带来“一劳永逸”的结果,并且很多企业还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当问及如何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时,郭少明老师表示:
首先,企业要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最高领导人担任主任,全面领导和组织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其次,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为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很多风险失控的案例,其根源不是制度缺失,而是制度有明文规定却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制度成为墙上的一纸空文。不仅企业陷入形式主义“泥潭”中徒劳增加运营成本,还可能给企业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对此,企业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依法合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起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奖惩措施,从而保障制度有效执行。
再者,建立风险管理专员制度,为风险管理提供人才保障。风险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领导的事情,而是必须全员参与,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各基层单位应安排专业基础较好、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担任风险管理专员,形成风险管理专员制度,为风险管理提供人才保障、信息来源和动态监管。
并且,对风险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有些人认为,风险管理不过是一个项目而已,建立完善内控制度后也就完成任务。
殊不知,风险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风险的评估和识别也不存在“一劳永逸”。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确保能够持续收集风险变化相关信息,随时调整风险识别,优化风险应对策略。
行之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随时随地、每月每季,都要进行实时动态跟踪,随时调整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由主要领导担任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只有“一把手”担责,风险管理组织保障才具有权威性,才能得到足够重视,取得最好的效果。
除了“上头”重视外,风险管理要求全面参与,每个单位都要配备风险管理专员,定期收集整合风险信息,将评估识别出来的本单位存在的风险形成报告,向总部风险管理机构汇报。
风险管理委员会收集基层的风险信息,整理后以问卷调查形式向中层主要领导及各单位负责人征求意见,识别出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由于中层干部群体身在生产一线,对风险的认识和体会更深,他们的直观判断和经验识别,往往比指标和数字更为准确、更为可靠。
良好的内控环境,离不开领导带头,更依赖全员参与
确保内控工作有效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内控环境做支撑。但很多企业实际开展内控管理时,普遍存在内控环境比较薄弱的问题。健康的内控环境应如何建立?
内控环境建立依然离不开领导重视,形成系统的内控文化。企业内控不是随意“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要逐渐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自觉下意识的文化行为。
内控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全体员工参与的工作。“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一个员工对内控工作的疏忽与失误,都能诱发“蝴蝶效应”。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将风险管理各项措施融入到企业管理“血液”中,成为每个子公司、每个部门、每名员工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内控管理依赖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全方位管理属于“横向”管理,需要在每一执行步骤中充分落实。全周期管理则是“纵向”管理,任何时间任何阶段都要管理到位。
内控管理要讲究轻重有序,粗细结合。内控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的,具体执行时应有轻重缓急,需要灵活适应,一成不变或 “铁板一块”,不仅正常工作无法开展,而且管理成本过高,无法实现内控目标。
管理讲究透明,控制需要高效。规范的内控管理应该是“看得见摸得到”的,而且是可以追踪溯源的。高效控制需要强大的执行力,风险管理和控制重在防范,防范必须措施到位、切实有效。
企业内控应讲究“因企制宜”,切忌盲目追求“大而全”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投入与产出,不能说企业投入了300万成本却只换来100万利润。同样,企业内控中也有成本效益原则。在内控体系建设中,企业需要投入人力、财力等成本,而相较于内控带来的收益,企业应该如何取舍呢?
郭少明认为,有很多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过程中,盲目追求“大而全”。花重金聘请中介机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小到差旅报销,大到对外投资,应有尽有。但是,这样做完全没有考虑到企业成本,严重超过了实际需求。
因此,企业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务必遵守成本效益原则。风险管理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一旦风险管理投入成本超过收益,即为不可行。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都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因企制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
此外,内控体系需要建立在风险评估基础上。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发生频率不同、现有控制举措不同,其相应的管理措施也不同。控制措施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看与企业的匹配。
而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斥巨资”聘请中介机构制定全面风险管控制度。给人感觉,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完全“凌驾于”现有管理体系之上,甚至对原有管理体系全面推翻。
这样往往忽视一点:任何正常经营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己“独到”的内控制度。这些制度、流程、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重要财富,是企业存在的基础。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将原有制度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将现有管理体系作为基石看待,是对现有制度、文化、流程的再造、整合、提高。
来源:财智无界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