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Who are you?”这样的提问,通常是回复姓+名、名字或者昵称。但在涉税业务中对此问题的回复常常会陷入思考,甚至无解的情形。
场景一:
电商平台“入驻商家”是自然人,以个人名义向平台做了店铺声明,属于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情形。但实际上是符合《电子商务法》需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情形。在涉税环节回答“Who are you?”时,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形,由此导致涉税风险和税务成本差异度极大。
场景二:
电商平台“入驻商家”是A公司,一般纳税人。目前行业里存在以支付机构为代表的税筹方案,在一顿猛操作之下,“Who are you?”可能会出现两位数的答案,甚至人类最初的业务形态“销售”和“服务”到底是什么,都会陷入困顿之中。
场景三:
在商贸业务中,通常会出现个人支付&收款+多主体名义交货&收货的情形。在出现一些民事纠纷时,双方可能会选择形式+实控人,但在涉税“Who are you?”中,要求票据结算时,如何认定个人和票据主体的关系时,尚需深入剖析和厘定。
场景四:
早期抖音平台,对收入达到一定规模未强制要求必须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外部监管的加强促使了平台登记主体的规范化,但在办理商事主体前仍是个人名义。在涉税“Who are you?”中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实际税务成本和风险则是天壤之别。
场景五:
在市场推广中,经常会碰到商家和灵活用工平台合作,灵活用工平台和自然人或临登的个人合作。在涉税“Who are you?”中,商家的交易对手是灵活用工平台还是自然人或临登的个人?灵活用工平台经常会出现返税地不稳定,更换园区甚至挂靠等多种情形。自然人或临登是谁?是否是真实的交易对手?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场景六:
在一些数钱数到手抽筋的YM核心人员中,在结算服务费的时候,采用近亲甚至远亲的名义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等。在涉税“Who are you?”中,挂名的情形如何甄别?业务的真实性、实质等等均需静下心认真思考。
来源:公众号:财税蓝色调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