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企业来说,内部控制是一个舶来词。企业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两个词组成,这定义了它的工作内容,也定义了它的边界。企业内部控制是一套通用的控制方法,没有内部控制的企业根本无法存活。企业内部控制是一套流程管理机制,企业内部控制核心方法论: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岗位化,岗位职责化,职责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数字化,数字智能化。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机制,在控制和防范企业风险、保障企业长久稳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是围绕战略而建立、用于解决经营问题的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财务报告、资产评估等基本目标的控制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等四个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的体系框架主要包含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内部环境等五大要素。在内部控制框架方面,上交所对公司内控制度的要求是必须全面且完整,并具体明确了应该从在哪些层面进行安排;深交所未进行明确规定。上交所明确了企业应建立内部会计制度规范,深交所未进行规定。IPO企业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关注重点在于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两个方面。
上市公司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一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股权存在相对集中的现象,虽然对于公司管理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过于强化了大股东的决策权,弱化了其他股东对大股东的内部监督、牵制作用;二是公司按照财经法规、证监会等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公司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制度的执行及考核并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部控制实施的环境阻力。
2、风险评估要素。一方面,企业具有风险防控的意识,但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必要风险预警机制来对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事前防控,多以事后应对为主;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衡量没有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于风险的识别没有制定可量化标准,基本以管理人员的主观预测、判断为主,难以对经济活动在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风险进行有效、精准的识别,从而对后期风险应对产生不利的影响。
3、具体控制活动。上市公司在具体控制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在筹资决策中没有充分运用最优资本结构理论来控制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的规模,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结构没有进行平衡控制,存在短期负债比例过高问题;二是在固定资产控制方面存在缺陷,即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定时盘点清查、财务部门的资产信息与资产使用部门的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固定资产存在一定流失风险;三是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落实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存货和应收账款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问题,易产生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3、信息与沟通。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机制能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利益博弈问题,提升管理效率。当前上市公司重视信息与沟通机制的构建,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与沟通的效率有待改善,信息孤岛现象和信息不对称仍然存在,管理层与各部门以及成员单位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效率;二是信息与沟通方式、方法有待改善,对所适用的信息传递系统不能随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合理调整,适应性不足。
4、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发现和修正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执行环节合规合法以及有效无缺陷的关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存在被弱化的现象:一是内部审计的实质独立性不足,造成在审计内容、审计深度和发现问题方面的能力不足,不能针对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发表客观公正的独立意见;二是上市公司的监事会、独立董事等具有内部监督职能的部门和人员在履职尽责方面存在瑕疵,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予以充分关注,弱化了内部监督职能。
企业内部控制如何确保目标的实现呢?首先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设计出相应控制措施来降低或规避风险,再通过制度、流程等形式予以固化,最后要定期重新启动上述程序像探测器一样持续识别新的风险事项。企业进入“大内控”4.0时代,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内部审计等形成有机融合。
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精益经营管理学者廖亮从企业经营风险、经营目标、经营绩效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经营指数,运用指数的方式定量化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来源:公众号:精益经营管理廖亮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能力水平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