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传统模式下的资金管理运营迫切需要事后总结充分前置,只有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对资金的有效控制。
资金管理优化路径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顶层设计
管理实践的优化取决于管理思想的创新,只有转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企业才能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特点、满足未来发展要求的管理手段和策略。
因此,中小企业资金管理运营优化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同时加快完善制度供给,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为资金管理运营优化实践创造更加健康的环境。
比如,打造充分细化、精确、精准的资金运行管理体系。
即充分掌握、全面分析企业资金管理运营各项历史数据,选择既能满足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又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现实特点的管理形式和内容;
再将其进一步细分到每个环节、部门、岗位、职务,使相关单位与人员在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权力与责任足够清晰、准确,继而形成可供执行的具体管理精细化要求“菜单”。
之所以强调充分细化,原因不少中小企业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形成了较为粗放、随意的不良运营状态,致使企业资金管理运营体系存在各种各样的盲区和空白点,导致资金运行和管理实践中随时可能由于人为疏忽产生各种缺失。
同时,过于粗放化的管理体系,也会给别有用心之人创造暗箱操作的机会。这也是部分中小企业中时常出现个别管理者监守自盗问题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精确的资金运行管理体系也是提高执行力的制度保障。
依托高度精确、精准的系统性指导,管理人员能够避免由于主观认识水平差异而产生理解差异或歧义的可能性。这能在更大程度上保障各项管理措施执行到位、落到实处,其更为重要的作用还表现在对企业内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
只有在管理制度实现精细化的前提下,企业内部才能逐渐形成足够重视资金运行效率、关注资金运营品质的良好氛围。这种氛围和环境的营造也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企业资金管理运营的规范化、科学化。
又如,在资金管理规则体系中突出监督控制的核心地位,明确内部控制的形式、要求、特点、内容。
多年来,一些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运营中缺乏自省意识,仅关注获取资金的数额,却较少反省资金使用运作过程中各种不合理的做法。
缺少自我反省产生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辛辛苦苦筹措的资金被一些不切实际、贪大求全的项目或环节无谓地消耗,导致真正紧急、重要的关键任务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
显然,内部监督和控制的缺失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资金合理使用、科学分配的效果,也会间接制约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2.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落实管理责任
传统模式下,不少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运营中逐步形成了期末总结、事后判断的惯性机制,往往需要等待一个会计期结束才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管理效果的研究与考核。
然而,市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竞技场,一味坐等期末分析报告不仅可能错失市场良机,更有可能将企业置于未知风险境地而不自知。
应对此类潜在隐患的最好措施就是提前安排、事前部署。这就需要中小企业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比如制定相对完备的预算管理规划。
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全面分析资金运行历史数据后,以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指引,将涉及资金使用的各项工作、任务、项目等内容逐一分配资金限额。
在此基础上,要形成与预算规划相适应的奖惩激励配套措施。
也就是说,要对符合规划或有预算结余的部门、人员予以奖励,而未按规划要求作业或超出预算方案的部门及其人员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中小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落实责任制作为辅助与支撑。落实责任制不只是为了惩罚超预算的行为,还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与责任制的落实纠正错误认识、端正管理态度、规范管理行为。
中小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在实践工作层面突出资金管理运营的预防性、系统性、整体性,也有助于在管理思想层面激发企业员工对于资金运行管理的重视程度,更有助于企业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金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各行业全面普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中小企业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管理转型升级,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促进企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尽快打通各部门之间、环节之间数据信息传输通道,实现包括业务和财务在内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架构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些企业在业务管理信息化层面起步较早,但对于资金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以至于构建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力度不足、速度迟缓。这是部分企业资金管理运营信息化发展滞后、薄弱的主要原因。
加之企业内部既得利益集团或人员有意无意地阻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管理运营信息化建设尤为落后,也是企业管理水平有限、低质低效的重要原因。
企业应当尽快突破业务平台与财务平台之间各种隐性或显性的信息壁垒,通过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互联互通形成高度统一、立足全局的信息化管理网络。
只有实现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顺畅传输,平台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高速传输、海量存贮及强大算力的显著优势,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管理的实时性、时效性。
在此基础上,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算力,分担绝大部分重复、机械的日常工作,使管理人员将有限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研判过程中。
管理人员可以不断深入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环节,利用系统提供的风险预警提示,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战略规划出谋划策。
另一方面,随着系统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平台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基于现实的管理优化建议,管理人员则可以据此向企业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辅助决策建议。
这将大幅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度,也可助力企业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3.强化监督控制,完善内部审计管理
首先是建立充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要避免将审计作为财务或后勤等部门的附属。
只有充分独立的部门才能发挥足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才能避免内部审计监督受到来自上级或同级的干扰或阻碍。
其次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内控监督管理机制。
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要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突出内控监督的实用性、适应性,使内部审计切实发挥监督控制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要将控制监督成果与企业绩效激励形成关联,通过落实控制监督结果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同时不断提高规范管理的水平。
再次,要利用内控监督管理的结果,加速优化企业资金管理及管理全局。
中小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不能满足于处罚违反资金管理运营规则的部门与人员,而是要更进一步将内控管理的成果继续用于企业优化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具体来说,通过内控管理发现企业现有管理实践中的漏洞、缺陷,进而及时修补漏洞、优化管理架构。
尤其是对部分管理粗放、随意的中小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不仅要针对资金管理运营的合理性、规范性,同样也要针对从财务到业务等各项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可靠性来进行。
无论是从企业个体还是从行业整体而言,加强资金管理运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中小企业要转变长期以来只重业务不重管理的陈旧观念,认识到资金管理运营科学化、现代化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不断强化学习和实践,积极探索更多优化资金管理运营的创新路径和手段,通过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管理策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比。
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借鉴大型企业系统、规范的资金监督控制模式,通过更加严格、全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资金监管,通过提高资金管理运营的安全性、有效性降低潜在风险和隐患,实现更加科学的资源配置。
本文来源:财务管理研究等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能力水平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