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隐形冠军》,这本书最新修订的版本新增了一章来谈谈数字化,里面提到了两个案例——陕鼓动力和三一重工。80年代的时候陕鼓动力基础设备的维修是人到现场维修,后来和信息化结合,形成了工业云,到2017年启动了分布式能源互联岛运营中心,向用户提供分布式清洁能源综合一体化的智能解决方案。陕鼓动力的年报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企业收入在不断地上升,尤其到了2020年,80亿的收入中来自工业服务的收入占到了四分之一,这是一个成功反映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变化的例子。
数字化这个概念最早是Gartner机构提出的,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改变商业模式,提供新的收入和创造价值的机会,它是一个向数字业务转型的过程。数字业务转型就是开发数字技术和支持功能以及创建强大的新数字业务模型的过程。数字化对我们的改变很多,但是有一点我们一直在讨论,认为数字化还是改变不了我们基本的商业规则,作为一个企业,要为客户去创造价值,我们一直说管理会计就是要创造价值,那数字化能不能改变我们管理会计的本质呢?
《隐形冠军》的作者后来成立了一家咨询公司,这个咨询公司在2017年调研了全球一千多家企业,发现81%的受访企业在过去三年都做了数字化转型的项目,75%的公司特别关注数字化对营收模式的影响,但是数据表明77%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都是失败的。针对失败的原因,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其中一个就是在数字化转型中,特别关注效率的提升,而缺乏对客户价值的思考和分析,第二个是内部原因,数字化团队对其它部门缺乏动员,导致参与性不够。
从2014年起,我国开始大力推动发展管理会计,很多企业在实行管理会计的时候,有一个误区,认为用的工具越多就越好,包括信息化的工具,我认为要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会计的系统,最终目的是要为企业创造价值。
现在关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转型大家都谈的比较多,我近年来做的研究当中主要是管理会计的实验研究,我认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本质区别是,管理会计是计量行为和事项,财务会计是计量交易和事项,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同。过去只是说一个对内、一个对外,而这是本质的区别,影响着我们将来能不能把管理会计做好。
前段时间与某医院的总会计师交流,谈到最近医院在做的数据中心,我们认为更能代表管理会计的未来,这个未来就是业财融合相当高,过去医院遇到预算、计划等问题,都是按年、按季,现在有了数据中心以后,可以做到按天计划,包括床位、门诊数量,基于数据分析都可以进行实时调整,让临时有需要去医院问诊的病人也可以挂上号,这个背后和大数据分析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2021年4月18日,中央财经大学举办了以“数字化转型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为主题的沙龙,我们邀请了中兴新云的陈虎总等几位客座教授共同探讨企业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发展,达成了以下共识与大家分享:
信息化不等于数字化,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与必经之路;
数字化的理想状态一定是生态性的、开放性的;
财务应主导企业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转型过程,做好业财融合的逻辑映射关系,让IT成为财务人员的好助手;
数字驱动的决策支持是管理层所需要的;
数字化需要一把手大力推动,如何转变一把手观念,将管理层经验提炼为固化模型,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我最近在思考我们管理会计系统该怎么构建?财政部到现在已经推出了34项应用指引,其实很多企业只是在根据指引来做自己的工具和方法,缺少系统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分别跟大家谈一谈。
第一,我们现在推进管理会计,为什么西方做得好,卡普兰的书里面说无法计量就无法管理。我们现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很多理念都在发生改变,大环境也在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13年开始实行八项规定,学校规定不允许报销餐票;后来很快发生了改变,有了工作餐的标准,不超标就可以报销,这个变化就是可计量可量化。
第二,我们推进管理会计的时候要注重系统化推进,华润集团的6S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管理会计的系统,类似有这样系统的企业其实不是特别多,很多企业只是谈某某工具、某某方法的应用,并没有结合自己的企业特点提出来这种系统。当然,概念可以创新,也可以不创新,例如福田汽车,全球商用车销量第一的企业,这个企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多年出现的新的工具都是放在预算管理这个体系里面,因为预算已经在企业里面深入人心了;还有就是我这几年做的一个河南省肿瘤医院项目,我们头脑风暴了一个名字叫OMC,O就是目标,M就是指标量化,C就是协作,这都是系统化工具的应用。
我最近在思考,平衡计分卡在财政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中是被作为工具方法介绍的,其实我感觉这个有点降低了平衡计分卡的作用,我把它当做一个系统,去进行这样一个思考,尤其在今天我们数字化环境下提供了更好的应用背景。
过去100年里,能称之为管理会计系统的东西不是特别多,100年前的标准成本法,因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可以称为系统,尤其是可以和复式记账相结合。50、60年代预算管理成为主导。现在平衡计分卡是近十年研究的热点,但是实践当中依然没有达到系统化,尚未成为一个企业的主流系统。平衡计分卡框架把很多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整合进去,比如我国的指引里缺乏的客户分析、研发管理,以及社会责任管理。
今天的管理会计系统还要把多种管理控制方式融入,达到限制和赋能的作用。卡普兰的同事西蒙斯教授在1995年写了一本书,叫《控制杠杆》,这个书提到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可以用到四种管理控制的工具,分别是信仰、边界、交互、诊断控制,英国的奥特里教授特别把控制最终的结果分成了两种,一种叫做限制,一种叫做赋能。
平衡计分卡是把技术和行为兼顾起来的工具。卡普兰在1992年提出平衡计分卡背景的时候提到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变化是跨职能、连接客户和供应商、客户细分、全球化、创新化等,这些假设今天依然存在。可能今天在提数字化的时候,技术方面都是新的变化,而平衡计分卡可以将它们整合起来,不是单一地进行变革。
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可以看到,企业的很多行动计划都是利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解决的,比如前面提到的陕鼓动力,能建立起来数字化的客户服务体系,第一时间直接预诊断客户设备的问题,这个都是和信息化、数字化相结合的。
最后讲一点,管理会计的理论有很多东西要突破,包括我们现在说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未来要干一些什么事情呢?一个就是对现代服务业等行业要加强研究,另一个是加强教育和培训,目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和中兴新云正在开展一项合作,开设一个财务共享与大数据的高级研修班,未来我们会和中兴新云一起推动这件事情。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俊勇
管理会计师CNMA是由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推出的管理会计证书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师人才。